第1041节(2 / 2)

策行三国 庄不周 2642 字 16天前

在随后的几次军事会议中,马腾积极性高涨,献言献策,俨然以鲁肃左膀右臂自居。

马腾的态度转变影响了更多人,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家族见割据武都的马腾都俯首称臣了,生怕自己成为鲁肃的打击目标,纷纷表态支持。

鲁肃继续西行,进入陇西郡。

半路上,他收到了朝廷诏书。天子接受了贾诩的上书,同意对董卓进行公正的评价,收集撰写相关的史料,将来在史书新编中为董卓立传。

孙策还特别给贾诩一道诏书,请他以董卓为例,总结凉州人这几十年来的功过得失,为朝廷治理凉州提供参考。

接到诏书后,贾诩一个人在屋里待了很久。

第二天,他向鲁肃请示,要先行一步,单车去金城,与金城督阎行会面。

……

皋兰山下,金城督阎行夫妇并肩而立,神情凝重,不时相顾叹息。

鲁肃进入凉州这么久,他们一直没有派人去迎接,就是想看看鲁肃怎么处理马腾。韩遂战死,这个仇不仅记在曹操头上,马腾也逃脱不了干系。如果有机会报仇,他们不介意连马腾一起收拾了。

如今马腾拱手交出武都,摇身一变,成了安西大都督的左膀右臂,这让他们很不舒服,甚至有些愤怒。

得知贾诩单车而来,两人都知道贾诩的来意,却不知道怎么面对贾诩。

贾诩如今不仅是安西大都督鲁肃的军师,更是凉州名声最盛的智者,有不少人拿他和韩遂比较,认为他远胜韩遂。凉州能有今天的局面,皆是拜贾诩所赐。

这让阎行、韩少英更不舒服。

如何接待贾诩,成了他们必须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按他们的本意,别说出城相迎,让不让贾诩进城都是个问题。只不过他们不得考虑一个问题:天子当年亲自赶到河东与贾诩见面,如今贾诩主动来金城,如果他们闭门不见,怕是过于傲慢。若有人因此上书弹劾,他们无法解释。

看在天子的面子上,他们不得不屈己从人,出城相迎,免得落人话柄。

可是心里这团火,却是难以熄灭。

在焦躁地等待中,贾诩的马车急驰而来,在他们面前缓缓停住。

马蹄踢起的烟尘如龙,向前席卷而去,过了好一会儿才消散了些许。

车门推开,贾诩用袖子掩着口鼻,缓缓下车。

阎行、韩少英互相看了一眼,上前行礼,扯动嘴角,露出很勉强的笑容,向贾诩问好。贾诩一边咳嗽着,一边抬起头,目光在阎行、韩少英的脸上来回扫了两趟,笑了一声。

“强颜欢笑,真是委屈你们了。”

“岂敢,岂敢。”阎行尴尬地说道。

“不必掩饰。”贾诩摇摇手,伸手一指远处的雪山。“我们凉州人就像雪山,黑白分明。有恩报恩,有仇报仇,天经地义,没什么好掩饰的。”

阎行、韩少英互相看了一眼。韩少英说道:“军师所言甚是,只是如今却是有仇也不能报了。”

“想杀马寿成,为文约报仇?”

韩少英咬着嘴唇,用力的点点头。

“你们想过没有,文约统兵入武都,是为了救马寿成,还是想夺武都?”贾诩瞥了他们夫妻一眼,淡淡地说道:“文约为什么被人称作九曲黄河,你们应该比我清楚吧?”

韩少英涨红了脸,脱口而出。“军师单车而来,难道是为了羞辱亡者?”

贾诩摇摇头。“亡者已矣,生者可待。我与你父亲虽然没什么交情,却也没什么仇恨,大可不必驱车数百里,只为逞口舌之快。我老了,没那样的精力。”

阎行拦住韩少英。“军师,你这是……”

“我只是想告诉你们,文约与马寿成虽是结义兄弟,却从来没有把对方当成真兄弟。孰生孰死,都是各人的运数。”贾诩轻声叹息。“都说凉州大马,横行天下,可是为什么凉州人一直被关东人鄙视?不是因为凉州没人才,而是凉州人太喜欢内斗。彦明,你当年不是差点打死孟起么?”

“我……”阎行哑口无言,咂了咂嘴,讪讪地说道:“少年意气,军师就不必再提了吧。”

“是的,都过去了,不必再提。”贾诩叹息良久,又道:“报仇的事放下了,说说报恩的事吧。”

“报恩?”阎行、韩少英互相看看,不知道贾诩想说什么。

“彦明,你可知委任你为金城督,陛下顶住了多少非议?”

阎行一惊,连忙拱手说道:“陛下待我,自然是恩重如山。若无陛下知遇之恩,我如何能有今日。”

贾诩看向韩少英。

韩少英不敢怠慢,也拱手道:“军师,若无陛下,少英哪有机会与男子一般统兵征战。若说感恩,少英更胜彦明一筹,愿为陛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陛下不需要你们赴汤蹈火,陛下只需要你们能捐弃私仇成见,为凉州安定出力。安西大都督西行,巡视凉州,就是受陛下之托,来安定凉州。你我身为凉州人,若还是抓住一点私仇不放,不以大局为重,岂不辜负了陛下的信任?”

阎行、韩少英无地自容,躬身拜谢。

……

阎行将贾诩迎入城中,设宴款待。

贾诩将他上书朝廷,天子同意为董卓作传,并推而广之,检讨近百年的凉州得失,为凉州的长治久安做准备的事一一说与阎行夫妇、成公英等人听。

阎行等人又惊又喜,连声叫好。

凉州乱了百余年,早就厌倦了这种朝生夕死的生活,尤其是见识了关东的富庶之后。阎行、韩少英私下里聊天也常常遗憾,如果韩遂没有阵亡,他们的前程也许会更好。如今回到了金城,虽说是荣归故里,坐镇一方,终究不能和关东相比。

凉州形势特殊,不能照搬关东的新政,如何才能理顺关系,避免动乱,一直是他们考虑的问题。天子有意治理凉州,根除凉州百年动乱,并尊重凉州人的意见,这让他们看到了一丝希望。

在此之前,朝廷从来没有真正重视过凉州人的意见,即使有傅燮那样的凉州贤士在朝堂上大声疾呼,最后也只是一时起色,很快就故态复萌。百年之间,朝臣们正式提议放弃凉州竟有五次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