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节(2 / 2)

策行三国 庄不周 3508 字 16天前

“愚夫愚妇,不足与论,去不去并不重要。”周瑜扬扬手中的玉如意,仿佛赶走几只苍蝇。“公达以为孙将军与袁绍谁将是最后的胜利者?”

荀攸明白了。周瑜不是要世家送质,而是要几个关键的文臣武将送质,他本人也在其中。这既是对他的器重,也是对他的考验。接受就是腹心,不接受就是路人。他眉心紧蹙,沉吟良久,最后点点头。

“我准备一下,让家人随大军一起南下。”

周瑜展眉而笑。“公达决断,非常人可比。”

……

来到都亭,周瑜与荀攸下了马车,与郭攸之一起步入亭舍后院。几辆槛车在院中,但人不在里面,郭异、贺纯等人坐在堂上。郭异颜色枯槁,神情颓丧,身边也只有两个侍者侍候。贺纯、郑平、谢煚等人则满面红光,神态自若,看不出一点舟车劳顿的辛苦。

看到周瑜和荀攸跟着郭攸之进来,郭异眼神一动,看了一眼郭攸之。郭攸之不动声色地点点头,上前说道:“父亲,这位便是建威将军,庐江周瑜周公瑾,这位是他的军谋,颍川荀攸荀公达。”

郭异连忙起身施礼。“罪人郭异,见过将军、军谋。”

周瑜含笑伸手虚扶。“敢问郭君所犯何罪?”

郭异哑口无言。孙策说他是谋反,他当然不承认。可是让他当着周瑜的面说孙策栽赃陷害,他还真没这胆量,别看周瑜笑得和蔼可亲,谁知道他会不会突然翻脸?

周瑜扶起尴尬的郭异,又转头看向贺纯,拱拱手。“足下可是会稽贺公?”

贺纯挤出一丝尴尬地笑容,向周瑜还礼。刚才周瑜一句话堵得郭异语塞,他就知道眼前这位少年看起来和孙策不是同一样人,但本质上都不是等闲之辈。他是负罪之人,现在能堂而皇之的坐在堂上,享受着贵宾的待遇,那是虞翻为他们争取来的机会,用山阴贺家支持孙策换取孙策的默许,却不能说破,否则孙策翻脸,随时会让他们尝尝真正的囚犯是什么滋味。

“纯一介布衣,不敢当将军大礼。”

“贺公放心,我到这里来可不是以建威将军的身份。”周瑜笑得很自然,看不出一点局促不安。“建威将军只统兵,不理政,更不理狱,我到这里来只是拜见家中长辈故君的后人。”他转身看向郭异。“敢问令尊名讳,什么时候任庐江太守,又如何与我周家相识?”

荀攸拱着手,站在一旁,听得清晰,不由得露出会心的微笑,心里的担心烟消云散。周瑜不是孙策,他是真正的世家子弟,对这些事轻车熟路,滴水不漏,让人找不到任何把柄,几句话就将两难境地化解于无形。别说是戏志才派来的细作,就算是戏志才本人亲自来,也未必能在这方面胜过周瑜。

第874章 人前人后两周郎

汉代秉承古风,君并非专指皇帝,君臣之义也并非仅限于天子与臣子之间,上下级之间同样有君臣之义。说是义,其实就是利益交换。你带我出道,我对你效忠。原因很简单,官员——尤其是二千石以上的高官——不仅有辟除掾吏的权利,还有举孝廉、茂才等资源。就拿举孝廉来说,二十万人才有一个名额,给不给你,全在举主的一句话,被举者如果不知道感恩简直是天理难容,会遭世人唾弃,以后再也没人愿意接纳你。

对旧君,故吏承担的义务很多,不仅要回报旧君本人,还要关注照顾旧君的家人、后代。合不合理且放一边,世风如此,舆论如此,众口铄金,不得不从。

袁绍为什么一呼百应?四世三公,前后近百余年,受过袁家恩惠的人太多了。

郭攸之说他大父做过庐江太守,可能是周家某人的旧君,周瑜不得不来,至少要问个清楚,否则就是忘恩负义。如果是他的直系亲属的旧君,他就必须有所表示,不能置之不理。可是在此之前,他先堵住了郭异的嘴,然后又剥离了自己的身份。报恩可以,那是私义,不能以私害公。

公私分明,任何人都无法指责他。

郭异混迹官场多年,岂能听不懂周瑜的话。他满脸惭愧地说道:“小儿狂悖,救父心切,妄言雌黄。先父仕宦,从未临庐江,倒是郭某少年时曾与令尊一起在宫中为郎,人称二异,勉强算是故交。”

周瑜看看郭攸之。郭攸之垂着头,下巴顶在胸口,不敢看周瑜一眼。周瑜笑笑。“令郎孝心可嘉,出乎天然,将来多加雕琢,必是良臣。”

郭异满脸通红,臊得无地自容。周瑜这句话既是宽恕了郭攸之年少无知,又间接的指责郭异疏于管教。但郭异却不敢反驳。周瑜不追究背后的细节,他已经很感激了。

周瑜一如既往的平静,随即以故交之礼招待郭异,绝口不提郭异是不是有罪,又有什么罪。郭攸之在一旁侍候,见周瑜谈笑风生,温润如玉,心中的紧张和不安渐渐散去,目不转睛地看着周瑜。郭异见状,心生一计,拉过郭攸之,让他拜倒在周瑜面前。

周瑜放下酒杯,静静地看着郭异,面带微笑。“郭君这是何意?”

郭异摸着儿子的头,万般不舍,但他心里有数。他举兵对抗孙策,此去长安,凶多吉少,区别只在于以什么样的罪名死去。他支持袁绍,袁绍会不会救他的命,他却没有一点把握。就算能救他一命,他没能拦住孙策,袁绍以后也不会重用他。他可以将生死置之不顾,却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儿子跟着他一起死。

唯一的办法,就是把郭攸之托付给周瑜。

“周郎,郭某愚昧,自不量力,沦为槛中之囚,咎由自取,死不足惜。只是小儿年幼,虽然资质钝朴,性如顽石,无可采之处,唯不失本性,略知忠孝。贤者有言,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周郎乃人中龙凤,出类拔萃,小儿若能追随周郎左右,时时受教,将来也许能有所成就,使我家门不坠。若周郎能看在郭某与令尊相识的情份上,收留小儿,郭某感激不尽。”

郭攸之愣住了,惊愕地看着郭异。郭异喝道:“竖子,还不向周将军行礼,求他开恩施惠。”说完,避席而拜。郭攸之见状,也只得含泪拜倒在地。

周瑜看看一旁的荀攸,荀攸不动声色地点了点头。他了解袁绍,所以也能理解郭异此刻的舐犊之情。周瑜既然承认了郭异与他父亲周异是故交,在郭异落难的时候照顾他的儿子也算合情合理。别说郭异只是被孙策判定谋逆,就算他真是谋逆,周瑜也应该这么做。

周瑜轻叹一声,离席而起,扶起郭异父子。“郭君放心去长安,令郎就交给我吧。”

郭异感激不尽,再拜。

酒宴结束,周瑜与郭异告别。他还关照随行押解的掾吏,让他们沿途照顾郭异,不要让他受罪,解了郭攸之后顾之忧。

郭攸之与郭异含泪道别,跟着周瑜,一步一回头的走了。

……

周瑜在宛城没有家,他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官廨里或者军营里。与蔡琰相识后,蔡家成了他去得最多的一个地方。可是为了照顾蔡琰的名声,他只是常去拜访,从来不在那里过夜,而且只要可能,他都会选在白天去。

他和蔡琰只是订了婚,还没有真正成亲。所以当周瑜突然造访,提出让蔡琰迁去吴郡时,蔡琰睨了他一眼,嗔道:“我现在还不是你的家眷呢。”

周瑜一声轻叹。“在我心里,从见到你的那一刻起,你就是我此生良伴了。若不是军旅事繁,脱不得身,大人又在襄阳著述,我岂能等到现在。”

蔡琰妙目流转,点点头。“我知道,你受孙将军信任最重,当为诸将表率。这样吧,你给我一点时间,我安排好接替的人手就起程。秦罗手中掌握着木学堂,她也需要时间交接,我们到时候一起出发。”

周瑜连连点头。

蔡琰打量着周瑜,沉吟片刻,又道:“名不正则言不顺,我现在以家眷的身份去吴会难免惹人非议,你这次经过襄阳时,是不是……”

周瑜大喜,用力的点头,连声说道:“好啊,好啊,我也正有此意。只是……”他忽然有些遗憾,又道:“还是等一等吧,你先去吴郡,等我攻克荆州全境,去吴郡述职时再行大礼。”

蔡琰深知周瑜心意,白了他一眼。“他不来,你还不娶我了?”

周瑜面色微红,连连摆手道:“夫人言重了。我并无此意。只是我们能有今天,伯符居功至伟……”

蔡琰忍不住红了脸,啐道:“你这是什么胡话,我们的事,与他有什么关系?”

周瑜很严肃地说道:“夫人此言差矣。若非伯符运筹,很可能就无法攻克襄阳。若不能攻克襄阳,袁将军也不可能全据南阳。袁将军不能全据南阳,令尊就不会来南阳做说客。令尊不来南阳,你又怎么会来南阳?你不来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