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节(2 / 2)

策行三国 庄不周 3694 字 16天前

孙策和郭嘉、蒋干商量了半宿,第二天一早,又把朱治请来,向他通报了最新情况。

朱治很震惊,形势的恶化超出了他的想象。可是看到孙策迅速做出应对,他又由衷的感到高兴。在这一点上,孙策比孙坚强。孙坚作战很勇猛,但眼界不高。如果孙策能早一年出道,他不会让孙坚放弃长沙。

在江南诸郡中,长沙以产米著称,非常适合做后勤基地。

朱治决定亲自去拜访陶谦。临行前,他和孙策仔细交流了陶谦可能的反应,又该如何应对。与此同时,他将兵权暂时移交给孙策,以免万一他耽搁了或者回不来,也不至于出现问题。

对朱治毫无保留的支持,孙策表示感谢。不管怎么说,朱治是孙坚的旧部,不是他的部下,能如此待他实属不易,至少说明朱治明事理,目光不短浅。

孙策将朱治送到营外,依依惜别。回营之后,他带着典韦直接来到葛生的大帐。葛生等十几个黄巾将领独据一营,每人都带了几十到几百不等的亲卫。他们正在营中聚会,听一个外号青羊的道士升坛讲道,听说孙策来了,他们都很意外,立刻请进。等他们看到孙策只带了一个卫士的时候,都愣住了,不知道孙策这是唱哪一出。

“在讲道?”孙策一边和葛生等人打招呼,一边笑道:“我可以一起听听吗?”

“当然可以。”葛生等人连声答应,邀请孙策坐首席。孙策稍微客气了一下,当仁不让的坐了。葛生等人互相看看,眼神中多了几分警惕。孙策装没看到,对青羊道长拱拱手。“请道长开讲。”

青羊道长和葛生等人交换了一个眼神,接着讲了下去。

很多人都分不清道教和道家的区别,以为太平道就是道家。其实这不是一回事。太平道尊崇黄老,但太平道的经典是《太平经》,而《太平经》实际上是一部混杂了儒法道的杂家,特别是对儒的推崇超出很多人的想象。一开始,《太平经》就是被当作儒书看待的,而首先传播《太平经》的襄楷就是一个精通儒家经典的方士。

方士是指通晓方术的读书人。儒学在西汉成为官学,但是天人合一的理论也带来了方术化的影响。谶纬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却不是全部。东汉很多儒生兼修黄老,数术是重要的内容。蔡邕就是如此,孙策经常听他说起,而且很得意,自诩比五经还重要。

孙策对数术没什么研究,也没什么兴趣,但他今天不是来和葛生等人论道的,自然也不会故意挑刺,听青羊讲了一会儿道,不痛不痒的提了几个问题,言不由衷的夸了几句,卸下葛生等人心防就算完成任务。讨论了几句中黄太乙之类玄而又玄的问题,他很快把话题引到了吃饭这样更实际的问题上。

葛生等人显然早就等着这一刻,他们夸了一通孙策在南阳的新政,随即问起了孙策准备什么时候在汝南实施屯田。南阳虽好,毕竟不是家乡,他们还是希望在汝南屯田。汝南有完善的水利设施,只要把土地从那些豪强手中抢过来,屯田就可以实施,秋天就能看到收益。

孙策没有直接反对,他问了葛生一个问题:“黄巾能和袁绍和平共处吗?”

葛生等人面面相觑,先后摇了摇头。

孙策接着说道:“从中平元年大贤良师起义开始算,你们在汝南也战斗了七八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黄巾将领们考虑了一会,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有的说武器差,有的说没粮食,有的说士卒打仗没章法,各种理由都有,也有人自承自己不会打仗,但人数不多。孙策此刻也没兴趣去纠正他们的心态,只问了一个问题。“如果袁绍打过来,你们守得住吗?”

所有的人都哑巴了。过了一会,他们把目光集中到葛生的脸上。葛生咳嗽一声,不紧不慢地问道:“依将军之意,我们只有离开汝南,背井离乡了?”

孙策点点头。“在我看来,这是上策。”

“那还有中策和下策吗?”

“有啊。”孙策笑笑。“下策最简单,投降袁绍,为他打江山。如果他得了天下,诸君之中也许有一两位成为开国功臣,封个侯什么的。”

葛生等人相视苦笑。他们不是没想过这一点,但可能性极小。一是他们门户太低,袁绍根本看不上他们。二是他们要文没文,要武没武,想凭战功封侯基本和做梦没什么区别。孙策说他们只有一两人能成为开国功臣其实已经是客气话了。

“敢闻中策。”

“中策就是集结优势兵力,强者为兵,守城备战,弱者为民,耕田织布,自力更生。”

孙策掰着手指,给葛生等人算了一笔帐。大大小小的汝南黄巾全部集结起来,大概还有四五十万人,战士十余万,真正能战的精锐大概有三五万人。兖州、豫州无险可守,这点兵力是不够的。要是和青州黄巾联手,情况就不一样了。青州黄巾有百余万人,战士二三十万,精锐至少有十万左右。

十五万精锐足以守住淮水一线,而一百多万人耕地织布也足以供应这十五万大军,不用担心后勤补给供应不上。至于军械,南阳可以提供帮助。不仅如此,讲武堂还可以帮黄巾军培训将领。

黄巾人多势众,却一直在打败仗,不是因为黄巾战士不行。官兵也是由普通百姓组成的,和黄巾军精锐的战力差不多,战斗意志甚至不如向死求生的黄巾军战士。他们的优势在于训练有素的将领。如何统兵作战,普通人是没有机会学的,别说普通的黄巾将领,就连大贤良师张角也是半桶水。黄巾军拥有优势兵力,却被皇甫嵩等人迅速击败,归根到底是没有真正合格的将领,不会打仗。

孙策可以担负这样的责任,去年全歼两万西凉精锐的战绩已经证明了他的能力。不仅如何,讲武堂也能培养大量的中下层军官,补上黄巾这薄弱一环。

因此,如果他们能三方联手,互通有无,控制豫州甚至兖州并不是不可能的事。

葛生等人心动不已,却没有立刻答应孙策。孙策说得是好,但大家非亲非故,他凭什么无缘无故的帮他们?万一他和袁绍一样,想把他们吞并了,那该怎么办?更重要的是与青州黄巾相比,他们实力较弱,没什么信心去说服青州黄巾。

见葛生等人犹豫,孙策心知肚明,他装出一副很随意的样子,说道:“葛大帅,听说你和许褚较量过?”

葛生的脸抽搐了一下,眼中闪过一丝难以明状的恐惧。

“你觉得我的这个卫士和许褚相比如何?”孙策一指典韦,笑盈盈地说道:“如果我说我能击败许褚,你相信吗?”

第344章 不玩虚的

典韦上前一步,走到葛生等人面前,居高临下,环顾四周。

典韦身高八尺以上,比普通人高一头,而且膀阔腰圆,长得又凶,浑身著铁甲,佩长刀,静静地站在孙策背后时没什么感觉,此时逼到葛生等人面前,横眉冷目,不用说一个字,就足以震慑在场的所有黄巾将领和一旁的亲卫们。

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倒拽牛的许褚,至少在体量上,典韦和许褚不相伯仲。身大力不亏,这是常识,不用孙策解释,他们也清楚。怪不得孙策只带一个人就敢闯他们的大营,原来他是有备而来啊。人都是怕死的,如果不是对典韦的武力有足够的信心,孙策根本没必要冒这个险。

“请葛大帅带路,我想去会会这个许褚,可否?”孙策很客气,也很自信。

葛生一口答应。

孙策随即带上典韦、陈到和义从步骑,加上秦牧率领的骑士千人,再加上葛生等人两千多人,总共四千多人,浩浩荡荡,赶往谯县城外的许褚家。

谯县是豫州刺史部的治所,刺史部的从吏自然要随行。不过孙策名声不好,许劭吐血的事传出之后,不少人都辞官不干了,缺员非常严重,来迎接他的只有寥寥数人,称得上名士的只有别驾武周。

武周字伯南,竹邑人,是秦汉之际赵王武臣的后人,入汉之后也是官宦世家。他父亲武端做过九江太守,还封了临颍侯。武周本人有才学,名声也不错,被称为雅士,现在是豫州刺史府的别驾,几个主吏中唯一在职的。看得出来,武周对孙策也没什么好印象,之所以来迎,只是出于无奈。比起宁可辞官不做也不愿意搭理孙策的桓家、丁家,他已经算是客气的了。

孙策也没什么兴趣和这些名士打交道,反正州里政务已经让杜袭代理,他和这些名士保持井水不犯河水就行了。他只和一个叫郑札的文学从事聊了几句,倒是谈得来。他透露了想为袁术请谥的意思,郑札听了,主动请缨,愿意为孙策写奏疏,而且很自信,倒是让孙策很是意外。

蔡邕写信给他的弟子阮瑀、路粹,但是这两人一直没有消息来,孙策也不知道他们是被什么耽误了,或者是干脆不想来,暂时也顾不上。郑札愿意代劳,他自然求之不得。他对郑札没什么印象,现在却是感觉不错,自然多说了两句。

“郑君认识曹孟德吗?”

“自然认识。”郑札笑道:“听说将军与曹孟德亦敌亦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