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节(1 / 2)

珠玉摇 九月时五 2092 字 1个月前

映容便放开肩膀让他靠着。

夫妻之间,不止要相扶相帮,更要相知相解。

她的肩膀虽然柔弱,但也是很坚强牢靠的。

*

启元八年十月,清河长公主花信之年,于章台殿内举华诞盛宴,宴请群臣。

宴始一时三刻,起乱。

未时,章台殿大火,浓烟直矗,群臣逃散。

西北骑兵驻京郊大营二千人得令,围外城。

五城兵马司,巡防营奉旨剿灭乱军。

时至酉时,宁王中箭,死于大火。

史称章台之变,记于《邺朝史册》第四卷

第九十八章

殿宇深阔,长公主独自一人靠在椅背上凝神,桌上搁着几十封西北急报。

章台宫宴当晚,京郊西北驻军围城被剿,宁王身负谋逆罪名死于京城,如今远在西北的宁家,已经坐不住了。

但宁家数房支脉内里难调,各支脉举步迟疑,尚在观望之中,唯有宁珩的嫡系兄弟大为光火震怒,不顾族中阻止,集结兵马蓄势待发,更连发四道奏折责问朝廷。

长公主拿起手边的一道折子翻看两眼,又心烦意乱的丢在桌上。

伸手支着额头,默默陷入多年前的回忆中。

她是十六岁的时候遇见宁珩的,那时候她是当朝的嫡公主,深受父皇母后的宠爱,宁珩是西北大族宁家的嫡系子孙。

她的封地凉州离西北不远,当时西北刚打了胜仗击退犬戎人,她是身份高贵的嫡公主,奉父皇之命作为册封使前往西北军营敕封宁珩为西北将军,赐万户侯。

在西北的黄土风沙中,他们第一次见面。

他刚刚巡兵回来,骑着高头骏马,她一路奔波而至,乘一架鸾绣马车。

一个是西北风沙中跑马长大的汉子,一个是繁华盛京里雍容严谨的皇女。

他们从来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但当年,确实有过一段欢心的日子。

他带她纵马扬鞭,带他到龙荡山的山顶看日出,喝西北产的烈酒,吃自己射的獐子,她为他做鞋子,为他绣发带,把京城的繁华盛景画给他看,念最美的情诗给他听。

西北汉子的粗犷刚毅和京城女子的细腻柔情莫名的契合起来,曾经他们之间也是有过欢声笑语。

鲁王造反那一年,他们彻底殊途。

转变仿佛就在一瞬间,或许他们本就不是一路人,只是被曾经的温情暂时蒙蔽。

京中突变,鲁王血洗皇城,她不得不急忙赶回京城救驾,可发给各地藩王集兵的书信回之寥寥,这帮人根本没得指望,一个个只想独善己身,父皇在的时候,说的比唱的好听,如今京中虽罹难,但还尚未改朝换代,他们竟然直接视若无睹。

无奈之下,她只能把求救的目光放在西北戍边军上,而后她带着二十万西北军回京,剿灭鲁王,平定逆贼。

过后也是她自己昏了头,她把宁珩留在京城,封他为一等亲王,赐宅赐地,赏金银无数,亲手带他进入大邺的朝堂,一步步将他捧成权臣。

她初掌权的时候,并没有想太多,只是想把他留在身边,想把所有的好东西都给他,想把自己都给他。

当时她以为,他们永远会是一条心,永远会为了彼此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可是后来她渐渐明白过来,他们无法一心一意的对彼此。

她的心里有皇帝,有李氏王朝的江山社稷,他的心里有家族,有几十万西北将士。

他们各有归属,只能给对方留出极小极小的部分。

于是他们在猜疑和执拗中渐行渐远。

十六岁的李贞,十九岁的宁珩,已经尘封于回忆中,年少的他们终将消散,死在八年前的西北,死在回京的路上,死在朝堂上无数次的争执。

长公主心口忽然绞痛,伏在桌上默默流泪。

她又想起大火焚天的那一日,恢宏壮丽的章台殿在火光中付之一炬,烧红了半边的天光晚霞。

宁珩一身血迹斑驳,他站在殿内,用佩剑撑着身子,望着满天的大火,没有狼狈的逃命,而是闭上眼,静静等待着烈火焚身。

即便已经失血无力,他的身姿依旧笔挺,一如当年那个骑着骏马的挺拔少年,哪怕是临死之前,他仍倔强的不肯低头弯身。

她在大殿门口对他哭喊,“你出来,宁珩你出来,我放你回西北,我发誓,我真的会放你回西北!”

边上的侍卫臣工一个个拦在她身前,哐当一身巨响后,巍峨的章台殿门在大火中坍塌。

她不记得最后那一声宁珩是怎么喊出来的,只是那一刻她彻底明白了。

他们俩纠缠了这么多年,今天终于走到了尽头!

或许当年在西北初见的那一个照面,一个抬眼,就已经注定了多年后的悲剧!

长公主陷在回忆里,泪水打湿了桌面上的宣纸,她敛起心绪,强撑着心神坐起来,另一边班姑姑匆匆忙忙从外殿进来,凝着忧色道:“公主,不好了,元妃娘娘在太液池落水了!”

长公主骤然大惊,急忙问道:“元妃呢,元妃怎么样了?”

班姑姑面带哭色,“捞上来的时候已经脸发青了,现下太医过去了,说是,说是不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