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节(2 / 2)

莺莺传 夏天的绿 3962 字 1个月前

眉嫂子则是笑起来:“那是没人教你呢!像我们做主妇多年,懒惰一些的就逼着家里多吃一些,哪里有吃不完的。精心一些就会钻研一些粽子的特别吃法,换着花样给家里人吃,自然没那么抱怨了。”

赵莺莺自然不懂,连忙请教。

也是上午忙碌过后下午清闲一些,眉嫂子干脆到了赵莺莺家厨房做给她看。

红豆粽的粽叶被剥开,露出雪白晶莹嵌着一粒粒赤红小豆的粽身。要想粽子包的好,第一个要紧的就是手劲要大,把一个个粽子攒的紧紧的,最后扎牢靠。不然的话,最后出来的粽子米就会很散,一点儿都不好吃,甚至不像是粽子。

眼前的这个粽子就很好,撕开粽叶之后已经分不出米粒与米粒了。眉嫂子也是点点头:“就是要这种紧实的粽子,白粽或者甜口粽子都可以。切片之后放到一边等着用——会煎糖糍粑吗?”

赵莺莺还真会煎糖糍粑——糖糍粑真的非常甜,烧热了油锅放红糖,红糖熬化了之后就会成为深红色的液体,看一眼都觉得甜腻。这时候再下切片的糍粑,慢慢地煎,最后糍粑和糖液相融......

一般人受不住这么甜这么油的,只有少数人爱吃。同时这对于穷苦人家来说也是一道不折不扣的大菜。又是油又是糖的,可不是金贵!只有出嫁的女儿生了儿子才会送一些去女婿家,给女婿自家吃、分送邻居。

赵莺莺也是吃过一次邻居家送来的,这才喜欢的不得了,还专门去学了怎么做。

眉嫂子要做的就是像煎糖糍粑一样煎这些粽子,随着‘兹啦’一声,粽子下锅,厨房里全是甜味......小半盘的煎粽子都被赵莺莺吃下了,就连眉嫂子也惊讶她的胃口,要知道赵莺莺可不是吃的多的人,能这样也是真的喜欢了。

“其实还有更简单,只要把粽子切开了,甜粽子就点一些规划蜂蜜,然后上蒸笼蒸。咸粽子就点一些烧腊,同样也是上蒸笼蒸,出来就是一道好点心。”眉嫂子另外指点赵莺莺,旁边桃儿和圆娘也挺的很认真,毕竟这些又不能指望赵莺莺上手去做太多。

眉嫂子看着她们是这个样子,笑着道:“哪里用这样,其实就是自己多想想,我也是自己瞎琢磨的——今年我就拿红豆粽试了试煮甜汤,没想到竟也好。”

赵莺莺一听就知道了,这分明是煮年糕汤的做法,甚至连加红豆这一道都省了。

有了这个启发,赵莺莺也有了灵感,一时之间有好多菜色翻上头脑。别的也就罢了,只是苦了崔本——赵莺莺几乎在做全综宴!一日两日也就罢了,连着几日这样。就是嘴巴受的住,肚子也得受不住了!

粽子都是用糯米做的,吃的多了也不好。

第208章

刚刚过端午节的早上, 赵莺莺还在发愁怎么将粽子吃完的事情。买菜回来的桃儿就急急忙忙道:“奶奶,外头发了一张告示!”

官府出告示并不算常见, 可也不能说多罕见。能让桃儿这样惊慌失措, 赵莺莺估摸着不是什么好事。

桃儿认得几个字, 那都是赵莺莺教的。平常日用的几样东西能写会记, 可是要看懂告示, 那是决计不能够的。她也是凑热闹看告示, 听旁边的人说这才知道的——官府又要收钱了, 这一次不是河总周大人要收钱, 而是知府大人下了告令。

赵莺莺听桃儿一说, 皱眉道:“是个什么名目, 怎么个收法,收多少钱。”

种田的有田赋, 经商的有商税, 这都是固定的。而不在固定赋税中的都要有个名目才是,而且这个名目还要说的过去。之前河总周大人收商税也好, 拿常例钱也好,都是用河堤银做幌子的。且不论河堤修的好不好,要不要花那么多钱,至少有个河堤在那里呢!

“说是叫什么过节钱,为的是端午节过节。”这样说着, 桃儿偷看了赵莺莺一眼,这才往下道:“好像是说朝廷正在海上用兵,要组建新一支水师打倭国呢。这笔费用要摊派多少多少年, 两京十三省都有不同的负担。知府大人说府库里面没银子,只能让扬州城里交一笔过节钱,先把银子凑够。”

过节钱这种名目在前朝也是有的,赵莺莺过去听说还觉得荒谬,如今自己身边收这个钱才知道当官的厉害着呢!就没有他们不敢收的钱。

至于说征倭国,这件事赵莺莺倒是知道,不是这辈子知道的,而是上辈子。这可是一件大事,前朝后宫都能听到,她这个小宫女也偶尔听贵人们念叨。记得直到她死的时候水师刚刚成型,第一步就是要拿下南洋多个岛屿,然后才轮到倭国。

——朝廷花了大量的钱财组建水师当然不只是为了征倭国那么简单,不然岂不是杀鸡用牛刀了。赵莺莺虽然是个宫女,可是她身在宫廷,零零碎碎也能知道一些。所谓征倭国只不过是一个开始而已,当今天子是有大志向的!自从知道天下之大,何止周边几个国家之后,一心一意就想让万国来朝。

若要想做到这个,纯粹宣扬教化当然不够,需要的文治武功并行。在这其中,水师是重中之重。

这样说起来这是举国的一件大事,也不能抱怨什么,从长远来说也是利大于弊。可是只有身处生民当中才会知道这件事带来的不同影响——将来如何尚且不知,但是在准备水师的这些年里,许多地方的百姓负担沉重了很多。

赵莺莺想起上辈子的事情,不由得陷入沉思。走了一会儿神,这才想到事情没说完。揉了揉太阳穴,对桃儿道:“接着说,还没说完呢。”

桃儿点点头,这才接着道:“念告示的秀才先生说了,官府把户籍分成了大户、中户、小户,三口之家及以下是小户,三口之家至五口之家为中户,五口之家以上为大户。小户过节钱三两银子,中户五两银子,大户为八两银子。”

赵莺莺和崔本一家算起来也就是三口的小户而已——国法律令中,像桃儿这种卖身为奴的并不算户口。也就是说,她家要上交三两银子。而某些几代不分家的就应该要交八两银子。

赵莺莺首先想到的就是一些贫苦人家,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满屋子的人,怎么算都是五口以上了。对于他们来说八两银子要一口气拿出来,那实在是太为难了。上次一两银子的常例钱也能闹出那些风波,不知道这次的过节钱又会有什么。

白日这样想着,晚间的时候赵莺莺就是这样说的。崔本听了也是叹气,白日的时候有个酒坊里的工人预支了两个月的月钱,就是因为要凑这个过节钱。按理来说能拿月钱做工的,那都不是穷人了,过节钱咬咬牙也应该能凑出来。

只不过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是一句‘按理来说’能够概括的。那做工的家里还没有分家,一大家子人算大户。家里兄弟们各有事做,但是只有他的最好,其他的兄弟们也就是卖卖力气,糊口而已,至于攒钱,那真是没攒什么钱下来。

没分家的规矩,子弟赚的钱都要归公中。当然了,他是家里最赚钱的一个,多多少少有些优待,可也就是这样了而已。事实就是,其他的兄弟占了他这一房的便宜——不过也不能这么说,不分家的规矩就是这样。如果是别的兄弟有出息,那他也可以沾光的,只能说这种事情看运气了。

他本来该有些钱的,可是归公中支配自己手头就没有什么了。至于公中,养活一大家子就不容易了,何况其他!这一回收过节钱,八两银子呢。家里实在是拿不出来,只能指望他了!

赵莺莺掐指一算:“他又不是大师傅,每个月月钱只一两二钱银子吧。两个月的月钱预支,那也只够二两四钱银子,这够了?”

“家里还有一些,然后别处凑凑就行了,他也不好意思预支太多银子出去。”崔本这样说着,在赵莺莺的帮忙下换上了睡觉时穿的中衣。然后道:“说起来他手边未必一点儿钱都没有,只不过不愿意让家里知道他有钱而已。”

赵莺莺懂了,是人都是有私心的。多少想攒点私房钱,也是让家里知道,他来钱不容易,不是想要的时候就能有。不过这是人家的事情,赵莺莺就不评价了,只是询问崔本知不知道这钱要怎么收上去。

和之前的河堤银不同,这一次的过节钱没有官差来收钱——按户头收钱就这一点好看,记录完整,只要各坊的甲长、牌长按着户籍找人就可以了。

第二日赵莺莺就等在家里,下午的时候就等来了牌长。等到牌长走后不久,眉嫂子就上门了,第一句话就道:“牌长刚刚来过?”

见赵莺莺点头,她才接着道:“这两日牌长的脾气恐怕会不大好,到我那里的时候已经没什么好话了。幸亏我拿钱利索,他脸色才好一些。”

一般情形下是没人愿意得罪牌长的,所谓县官不如现管。牌长就如同乡下的里长一样,很多官府手伸不到的地方就要依靠他们。上户籍、抽人丁好多事情都归他们管呢,要是得罪了牌长,后头有的是苦头吃。

可是这一次不少人都在给牌长出难题——大家都不想的,可是一文钱难倒英雄汉,何况完全不是一文钱的事情。

诚然左近住的都是家境比较殷实的人家,可多少有一些人家手里就是拿不出这几两银子。这种拖欠税银的行为大大增添了牌长的麻烦,他能有个好脸色那才是奇怪!

两人正说话来着,又有人敲门,开门来却是眉嫂子家的婆子。那婆子并不是一个人来的,后头还跟着一个妇女。这人赵莺莺并不认识,便拿眼去看眉嫂子。眉嫂子笑的有些不自然,指着道:“那是我表嫂。”

赵莺莺点点头让了让,然后眉嫂子就带着人火急火燎地回去了。事后赵莺莺才知道,这个表嫂是个表了三千里的,早就没什么亲戚关系了,最多就是因为住的不远,走动的稍微稠密一些。

来的目的也十分简单,借钱而已。

朝廷还有三门穷亲戚呢,何况底下百姓家。眉嫂子家这个表嫂家里就十分困难,偏偏她家三代没有分家,实打实的大户,需要上交八两银子的过节钱!这些钱一时怎么凑的上来?若是不借钱,那就要当东西了。

可是仔细看看家里,除了一栋破房子值一些钱外,其余的都是些当铺都懒得收的东西。左思右想,房子是不能卖的,也就只能找亲戚打秋风了——说是借钱,其实不然。将来能还上的话可能会还,若是条件有限还不上,那也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