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造纸(2 / 2)

大唐小地主 大梦三年 2155 字 1个月前

村正总算没贪心,和秦羽拟定了个协议,造纸如果成功,秦羽占六成股份,张家村占四成,由张家村出面负责一切,秦羽只等着收钱就行。

秦羽到是无所谓,在秦羽看来,不过是纸而已,又能卖多少钱。

秦羽返回练字,张家村则在村正发出命令后,迅速行动起来,秦羽所说的材料大都是没人要的东西,短短一天就弄了一大堆材料回来。

村正亲自监工,按照秦羽所说的步骤,一步一步的进行,当然这纸也不是一天就能见到成果的,不过村正到是极有耐心。

一晃就是三天,秦羽总算是将古字记忆的八九不离十,强化记忆只需要在教书的时候进行即可。

值得一说的是,秦羽上厕所的时候闹了些笑话,唐朝可没有卫生纸一说,有的只是木片,纸是有,可谁敢拿来擦屁股呢,秦羽第一次上大厕却是忽略了这点,结果刮的生疼。

第二次上厕所,直接拿着原版的三字经撕成片,擦屁股,反正也是准备毁尸灭迹的,正好废物利用。

幸好没人看到,不然必定会大骂秦羽有辱斯文。

这一天,张家村的孩童们大大小小一起来到村正家里跟着秦羽学习,先是行过拜师礼,随后孩童们规规矩矩的坐在胡凳上,聆听秦羽教导。

直到此刻,秦羽才知道张大山为什么这么热心,却是他有五个儿子要跟着秦羽学习。

秦羽看到村子里的大大小小的孩子来的都是男孩,随即找到村正把村子里的女孩子都喊了过来,因为这个,村正的目光带着浓浓的疑惑,最终村正恍然大悟。

没多久,张家村的女孩子们,一个个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出现在秦羽的课堂上,看向秦羽的目光里充满了娇羞,当然年龄小的还是很敬畏秦羽。

秦羽可没别意思,奉行的是有教无类,来多少教多少,不管男女还是老少,其实张家村的孩子都来也没多少,男男女女加起来不过五十二人。

三字经是重要的启蒙读物,读起来朗朗上口,可是其中还是有些字还是不能摆到明面上,秦羽最终还是做出了修改,到也不拗口。

碍于纸还没制造出来,秦羽只好先教孩子们背诵,直到两天后,秦羽才发现,其实古人并不笨,几乎九成的孩子都倒背如流,而小桃小红在一边伺候秦羽,端茶送水什么的,也学会了背诵,还一天就全部记住。

秦羽讲课,村正自然不会不来,听到秦羽所讲,着时一惊,秦羽所说的三字经朗朗上口,对于孩童启蒙极为方便,顿时将秦羽视为天人,私下里思考,是不是在将股份分给秦羽三成,甚至全都给秦羽也好。

三字经在大唐可没出现过,要不然村正也不会震惊,最终村正还是下定决心,当晚就主动交出了三成股份,原本是要全交的,可秦羽说什么也不同意,毕竟秦羽只出了个点子而已。

纸张终于在第七天被制出来,按照秦羽说的方法制作出来的纸不但结实白净,而且更利于书写,这一发现,村正更是下定决心,无论秦羽有什么要求,都要倾尽全力满足秦羽。

秦羽见到纸的第一感觉竟然不是可以写字了,反而是“终于有纸继续擦屁股了。”。

纸张出来了,秦羽抄了五十二遍三字经,总算是将古字全部记在心里。

将这五十二套三字经交给张家村的孩子们,随即开始教孩子们写字,孩子们学的自然是秦羽所会的颜体楷书,不过却被村正当成秦体,严厉呵斥孩子们务必保管好,秦羽也不好反驳。

张家村用不了多少白纸,随着白纸越来越多,村正开始派人去永年县县城贩卖,去之前也征求了秦羽的意见,秦羽建议不要卖太贵。

原本秦羽以为卖个几十贯就顶破天了,谁知张家村的白纸到了永年县县城之后,顷刻间被一扫而空,带回来一千贯,着时惊住了秦羽,也因此,秦羽的卧室里多了九百贯。

却是这白纸一到永年县,还没来的及贩卖,就被两个士族出身的神秘人物发现,这两人似乎是对头,互相竞价竞出了火,结果白纸被卖出一个超高的价格,这人竟然还不反悔。

秦羽对这神秘人物到是有点好奇起来,不知道是何方神圣。

孩子们已经开始练字,有着大量的白纸支撑,一笔一划的学着写字,到也没有偷懒的,一个个极为认真,就连小桃小红也被秦羽鼓励着学习写字。

为了以后不麻烦,秦羽又把活字印刷术这个要等几百年才出来的技术推了出来。

随着活字印刷术出来的还有秦羽附带的制陶技艺,制陶在唐代不是什么秘密,可寻常老百姓却是不清楚,不过现在,张家村却是得到了这种技术,而且远远的领先这个时代的水平。

永年县在前世属于河北地界,大约在邯郸附近,具体是哪,秦羽却是不知道,不过这里是有煤炭等资源的,制陶需要的高温只要找到煤炭就可以轻松解决。

直到此刻,秦羽才深深的体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张家村的村民因为秦羽几句话,忙上忙下,搜集造纸材料的搜集造纸材料,找煤炭的找煤炭,没有一个人闲着,可也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

每天回家看到自家的孩子认真复习,边读边写,都会带上满足的笑容。

为什么,其实很简单,因为只要会读书识字,再进修一下,就可以获得士人的身份,何其尊贵,而这一切都是由秦羽带来的,秦羽的吩咐他们自然心甘情愿的去完成。

而且,白纸的分红也由村正分发下去,没有拖欠,据说还是秦羽要求的,村民们怎么可能不感激秦羽,再他们看来,秦羽就是他们的衣食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