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进士出身的人(2 / 2)

重生唐朝当皇帝 今年 1814 字 2个月前

此时,李隆基开始后悔当初的选择了,在没有看到危机的时候,李隆基认定李享就可以继承他的皇位,最重要的是李享不会威胁到他,想要即位只能等他崩天。

但是,此时看到大唐的官吏和士绅竟然猖狂到如此的地步,淮南道只是一个映射,淮南出盐,江南出粮,中原的赋税也是不下于这两地。

一个淮南道让李隆基看到了大唐如今的情形,也是李隆基心中开始怀念起李瑛来。

在李隆基看来,如果此时李瑛还在,那么李瑛完全可以帮助他辅国,处理当下的危机。

长子李琮有些心胸狭隘,而且爱走偏激,做事倒是有些心狠,也是可以成事之人,但是长久不行。

三子李享怯懦忠孝,适合做太平盛世的皇帝,遇到大事没有主意,此时如果让他处理这些贪官横行的大唐,李隆基不放心。

思来想去,虽然对李琮的果断和心狠有些欣赏,但是李隆基还是不准备立李琮为太子。

于是,李隆基准备自己出马,开始诊治大唐的官吏,但是李隆基知道此时的他已经没有了年轻时的睿智和果敢了。

然而此时看到大唐官吏糜烂到这种地步,李隆基也不得不开始忧心起来。

如果这样的官吏治理地方,一旦有外夷侵入,李隆基敢断定,中原大地定会是一片溃败,绝对守不住。

李隆基心中有些气愤和忧虑,气愤这些官吏一肚子的圣贤礼仪全部都丢失了,尤其是看到杨成在密奏中书写到的左良第和苗胜的罪行,令李隆基此时开始疑惑起来,科举制度是不是正确的。

隋朝开创科举制度,目的是为了打破士族门阀们对朝堂的垄断,同时也是为了吸纳更多的人才进入中枢和地方为官,更好地效命皇室。

但是隋朝短命,李唐夺得江山之后,继承了隋朝的科举取士制度,并且将其发扬广大。

此时的大唐王朝地方每年乡贡到长安参加三年一次科举考试的就有三千多人,最后进士取士都在百人左右,可谓是开创了历史。

大唐取士的官员不止有从科举考试而来,其中大部分官员来源还是士族门阀之中,这些人都不用参加科举,利用荫补和举荐为官,而且此时大唐对人才非常纵容,一首好诗也可以为官,一手好字也可以为官,神童也可以授予官衔。

但是这些官都是闲官,虽然进士取士不到百人,但是这些人被任命的官都是有实权的官员,一般不是一县的县令,就是中枢要部的官员,虽然进士取士不多,但是却成为大唐最看重的入仕之道,就连那些士族子弟也不得不感叹这些进士出身的官员受到的优待也要超过他们。

李白虽然一首诗文华丽,但是不是进士出身,所以只能任职翰林院供奉,一个从八品的小官。

虽然一些才华横溢之人也可以授予官职,但是这些人往往也得不到美官,都是外人眼中的闲官而已。

此时,李隆基看到这些贫寒百姓出身的官员竟然开始贪腐败落,心中异常地震怒。苗胜和左良第都是他钦点的进士,这两人都是贫寒子弟,而且忠孝高洁。

在李隆基看来,这两人绝对会对他感激涕零,忠心为官,但是没有想到竟然贪腐到这般境界。

李隆基此时开始对这些贫寒百姓出身的士子们的忠诚感到疑惑了。

此时,在李隆基看来,这些贫寒出身的士子,如果见到钱银之后绝对会更加疯狂,因为这些人之前生活的非常穷苦。

科举取士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限制士族的力量,因为魏晋遗留下来的士族之气强盛,士族垄断朝堂,控制皇帝的事情太多了,于是出于对士族的防备,这才开创了科举取士。

虽然士族太过强大可能控制朝堂,但是士族的忠诚和修养也不是这些贫寒士子可比的。

此时,李隆基又动摇了恢复士族力量的心思了,对于科举,此时他已经有些动摇了,虽然吸纳了很多有才之士,但是这些有才之士最后都像左良第和苗胜一般,那么不要这些人入仕也是好事。

这个时代的科举虽然已经发展了百年之久,但是依然是一个新东西,尤其是前几十年都只是行事上的,直到李隆基时期才得到真正的发展。

此时,李隆基又开始动摇了科举的想法,尤其是每次取士的百人全部都任命地方的美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