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另一个世界的文学(1 / 2)

民国大文豪 薪越 1300 字 2个月前

列宁的去世在中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此时孙仲山和苏联的关系不错,双方是合作关系,他还派了代表团到苏联访问学习。

苏联则给孙仲山提供资金和武器上的支持,赞助了200万卢布支持孙仲山的北伐战争。

即将在广州成立的黄埔军校也有苏联的参与,苏联的军事顾问担任黄埔军校的教官,解决了黄埔军校创建初期的各种困难。

对于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人来说,列宁更是他们的榜样。

1917年,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苏联正是在列宁的领导下,成功进行了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有人就认为这是中国除了学习西方之外的另一种发展方向,而且有了成功的先例。

于是,在列宁的死讯传入中国后,不少报纸都出现了怀念和介绍列宁的文章,上海的多家进步团体发起了悼念活动。

他们还准备举行悼念大会。

不过这并不是中国社会的主流,在租界内的影响并不大,西方社会对苏联抱着警惕的态度,北洋政府的外交权一直受到西方各国的挟制。

直到1924年5月份,北洋政府才和苏联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

上海大学同样发起了悼念活动,为此丁灵和她的同学们都参加了对列宁的悼念,还在大街上发传单,进行宣传。

她邀请林子轩参加,林子轩想了想,没有去。

其实,在这个时代,参加悼念列宁的活动没什么,只是他觉得自己和列宁不怎么熟悉,没必要凑那个热闹。

他倒是想起了在后世流行了一阵的苏联文学。

林子轩曾经看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女主角冬妮娅印象深刻。

这一时期的苏联文学大多以描写十月革命为主,充满了革命的浪漫主义,展现了革命者坚定的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小说。

但也有一些不关心政治的文学团体,它们宣扬非政治倾向的美学观,歌颂本民族过去时代的“伟大”,推崇古代语言和诗的形式的“纯美”。

当然,这些人有点不合时宜。

从后世的角度看,只有真正反应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那些歌功颂德的小说迟早会被人遗忘。

林子轩印象深刻的有一篇叫做《日瓦戈医生》的小说。

这是帕斯捷尔纳克在1956年创作的带有自传体色彩的小说。

帕斯捷尔纳克在创作《日瓦戈医生》时曾说过:“我想在其中提供出最近45年间俄罗斯的历史映像。”

作者通过十月革命和内战前后的经历,塑造了一位诚实、正直,但思想极为矛盾的俄国旧知识分子形象。

小说的主线是日瓦戈的生活史。

他既是一位医生,又是一位诗人和思想者,他的活动、言论和思考构成作品的内容主干。

而他本人又以诗歌和札记的形式记述或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

小说描写了革命暴力的失误和造成的惨相,较为深刻和多方面地表现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以及革命时期社会付出的沉重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