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节(1 / 2)

荣锦路 漫漫行 3903 字 2个月前

可正是有了漕运的出现,民与官争水的事情便也随着一同出现。出现这个现象,实在是不可避免的问题,要保证漕运,便要有着固定的水位,且这个水位不可能低,但是一旦遇到干旱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百姓的地中干旱,需要引水灌溉,而井中的水不够,也麻烦,河流两岸的百姓便会打上这河流的主意。

正是因为这个现象,朝中有过明确的规定,百姓不得使用漕运重要河流的水灌溉,但是真是到了那个地步,很多百姓都会冒着杀头的危险去做。

所以,将灌溉农田的用水和漕运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是治理河道的重中之重,也是最为艰难的部分之一。

第197章 答允

面对张敬宗的这个问题, 沈皎并不慌张, 笑着解释道:“这个问题我也有过考虑, 章渠地处白河正游, 水源充足, 所以我打算将章渠分为内外二河, 内河主要用于百姓灌溉农田,外河主要用于漕运之事,将这二者分开, 将会使民与官争水的可能减少到最低。”这样的结果是她慎重考虑后的结果, 也是章渠的位置造就的,若是章渠的水流不充足, 她是绝对不会选择这个方案的。

“郡主的这个想法, 在下佩服。”张敬宗听完沈皎的想法后, 很是感慨得道:“之前臣也是想过如何平缓争水的问题,既能保证漕运的正常通行,又能保证百姓的正常灌溉之用,但是终究是没有两全其美之法, 本想要奏明朝廷制定明确章渠这种重要河道的用水之法,考察后, 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不过,今日听完郡主的想法后,我觉得自己这个想法确实不用了。我的方法不过是治标不治本,郡主之法才是治本之法, 从源头上便解决了这个问题。”

沈皎听完后,有些诧异,心中也明白张敬宗果真是这方面的大家,居然会选择从律法上进行说明河解决,这样的想法也是十分超前的。大齐虽然也有水法,但是却是不完善的,听张敬宗的说法,这是想要修法的意思。

“章渠只是一个特例,能够有这种内外河分流的做法,但是这样的方法不是每个河流都适用,或者说是大部分的河流都不适用,所以争水的问题依旧存在,张大人的想法才是能够规定此事的保障。”沈皎郑重的道。她说这句话不是在为了去跟随张敬宗一起去考察,而讨好张敬宗,或是场面话的客气,而是基于事实的说法。她之前也有类似的想法,但是终究是没有实践的经验,不敢乱做举措。

张敬宗看着沈皎在自己赞扬其而否定自己后,没有自骄自傲,而是能认真分析事实情况,倒是让他更为满意,看向沈皎的目光也更加温和赞扬。

“此事还请张大人准备好后拟个折子,若是时间紧急,本王也可代为上奏。”端王看到两人讨论到这个问题,便知道这个重新制定和完善水法是一件势在必行的事情,便接着道。毕竟山东的治水之事已经提上日程,最多三日便会全面展开,提前做好律法方面的事情,也好让这场治水之事更加顺利一些。

“臣谢过端王爷,不过此事需要从长计议,此事不可操之过急,山东治水之事过后再主持此事,才能使水法有更多的依据,到时若遇到困难,还望端王爷能够相助。”张敬宗知道端王是会错自己的意思了,只能婉转得表达道。不过他最后说许是要端王帮助也是诚心诚意的,毕竟端王递奏疏到圣上那里的时间比他这个三品官会少很多。谁都不能保证他到时奏明水法之事时,会遇到什么阻碍和麻烦。

“是本王操之过急了。”端王听后点头道:“这些日子若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地方,张大人可以来找本王。”至于会不会帮,却是要看事情的本质是什么了。

张敬宗又到了谢。之后,在端王的同意下,又和沈皎讨论起其手中的方案来,特别是关于泄洪防沙等问题上的讨论,让沈皎获益匪浅。

赵王看着两人忘我地讨论,特别是张敬宗的很多观念,他根本就是听不懂,而元嘉呢,却能很快跟上,而且还总能提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关于这一点的认识,他不用听得懂,只需要看元嘉话落后,张敬宗的欣喜且十分感兴趣的表情就知道了。

他看看自己,不禁有些自嘲,他比元嘉大上好几岁,却是很多事情上都不如元嘉。他突然觉得他父皇比起他来说,更为倚重元嘉也是十分正确的。

赵王看着沈皎从容地和张敬宗讲解着自己的想法,被直接指出错误后,也不羞恼,反而认真思考,和张敬宗请教,被质疑也不生气,一同商讨最正确的方法,可以说两个人在对待这套方案,十分的严谨。这样的态度,他自认他是做不到的。从小到大的身份让他这个皇子养成的傲气,是不会允许一个人如此质疑和指责的。不只是他如此,换成任意一个大齐的皇子,便是如今的端王叔,也是这个脾性。

其实,他也是不明白,元嘉也是和他一般的待遇长大,甚至比他受到的荣宠更大,按常理来说,也应该同他差不离的,但是结果显然不是这样。

若是沈皎知道赵王的想法,确是会告诉他,她自己的脾气便是再大,也不允许带到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中去,这是原则的问题。再者她前世的生活,被批评不过是一点小事,根本就不值什么。

赵王看着眼前的沈皎,不禁想起其之前的话,他父皇究竟给了他这个表妹什么样的培养,连任成书这位老大人都被请去给这位表妹讲课,若说之前令元嘉幼时拜张博钧为师还能被众人自欺欺人道一句帝王的宠爱,或是溺爱,但是任成书的事情一出,便会让人明白这究竟是宠溺还是重视。

其实,他有时候在想,若是他有他父皇的这份重视他是否也会让他自己现在和元嘉一样,不过,这也就是想一想,他一来觉得他承受不起他父皇的重视,一来是身份的问题,他可没有晋王那般想要出风头的想法,而且皇后和太子对他和母妃十分照拂,他觉得自己这辈子能混到端王叔这般他便满足了。二来是他自己的原因,他不觉得自己有那个性子能够学这么多的东西。这也就是想想罢了。

这样的场景一直持续到傍晚,他们还在张府用了顿饭。

结束后,沈皎对着张敬宗笑着问道:“张大人,不知过几日后的山东勘灾之事,我可不可以参与?”这个时候,直切主题才是最好的不是吗?

端王和赵王都没有想到沈皎会问得如此直白。

沈皎看着张敬宗有些纠结的样子,知道他的想法,便道:“若是顾及我的身份问题,这点张大人不必担心。”说完后便将自己的另一份身份文牒递了过去。

最终,在众人的目光下,张敬宗点了点头。

第198章 燕王

“只不过介时有不便的地方, 还望郡主能够明白, 早做准备。”张敬宗点头后, 继续道。既然元嘉郡主能够拿出官凭来, 他也没有阻止其前去的理由, 再者, 他内心里也是希望能有一个对治水之事明白的人在一旁协助商讨。但是,这治水之事终究是辛苦,不然就不会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情了。而且元嘉郡主是女孩, 又是从小养尊处优的, 据说身体还不好,他说这些话, 是希望其能够全面考量, 最终决定是否前去, 而不是盲目前往,最终与人与己都麻烦。

“张大人放心,我既然敢和您说,便是有了充足的打算的, 必不会给诸位添麻烦。”沈皎笑着道。

“郡主考虑清楚就好,我这里是没有意见的。”张敬宗答道。

决定好这件事情后, 与沈皎来说今天的任务便是完成了。另一旁,端王和张敬宗又客气了几句后,三人才离开。

不过, 两日后,参与这次治水之事的官员的名单下达, 沈皎当时正在端王那里,打开名单,却在上面看到了一个她没有想到的名字。

“五皇舅,卫大人身为任安郡的知府,应是不能擅离治所的吧。”沈皎皱眉问道。

“这是陛下亲自点的人,也是张敬宗要的人。”端王解释道:“前些时候张敬宗亲自跟我说,他与宣远在任安郡一同治理梅渠时,合作身为默契,宣远也是对治水之事颇为精通,所以亲自点了宣远的名字,随后我上书陛下,陛下也是亲自御笔亲批同意的。至于任安郡的事情,这段时间由同知通判等人代理,应是不会有事的。”

沈皎听后点了点头,也不再多说什么,她确实没有想到和卫赜的这次分离会这么短,过几日后就会见面了,这倒是意外之喜。

随后,沈皎又和端王说了些事情,搞清楚治水上的官员的身份后,才离开了端王的书房,回道自己的房间。

“公子,京城的传信到了。”暗彦在沈皎的书房前,禀道。

“彦先生,请进。”沈皎从深思中回过神后,对着门口应道。

“可是皇舅舅的圣意到了?”沈皎问道。

“正是。”暗彦回道,随后将手中还没有开封的书信递给沈皎。

沈皎打开书信后,看完后,皱了皱眉,正想说什么,就听到外面轻风的声音响了起来:“郡主,公主府的家信到了。”

“拿进来。”沈皎放下手中的信,对着外面的轻风道。

“是。”轻风应道。

沈皎拿到信后,便示意轻风退下。

淑惠长公主府的家信共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她阿娘淑惠长公主对她的关心,另一个则是她阿爹梁国公隐晦得向她在书信中暗示京中朝局的变化,再结合天和帝书信中的意思,她也算是明白了天和帝的圣意究竟是什么了。

按照她父亲信中的意思,京中晋王因御前失宜,惹得圣上大怒,被责罚闭门思过,连上朝的资格也被剥夺,并且罚俸一年,尽管大家都知道这是因为什么,但是圣上始终没有明发圣旨,将山东的罪过放在晋王身上。

在晋王被责罚的同时,燕王也受到圣上的斥责,但是却依旧可以拥有上朝的资格。